教室裡的對話練習: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.jpg教室裡的對話練習》張輝誠.李崇建 

學思達我知道,自學、思考、表達,我很熟啊,張老師之前的兩本書《學思達》、《學思達增能》我都有看,第一本《學思達》主要是在介紹學思達的好處,第二本《學思達增能》主要是給老師看的,如何用學思達來教學。

其實在《學思達增能》中的班級經營力那一章就有講到「用薩提爾化解教學中的各種困難」,所以我對薩提爾其實是有一點印象的,我的理解是情緒管理,誰的情緒管理?老師自己要先情緒管理,老師的情緒對了,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導學生。

在講學思達教學法的時候,總覺得學思達好棒棒,但實際在學校RUN下去會發現其實有點難度,大部份的老師已經習慣填鴨式教育了,我講你聽,現在突然改變教學方式,要學生先自學、小組討論,學生上台發表,老師引導及補充的教學方式,對這一般的老師確實有困難。怎麼辦?所以後來才會有《學思達增能》那本書嘛。

在實際導入學思達的時候遇到問題了,老師的情緒不穩影響教學(老師Hold不住場面),你別笑,這是真的,是老師的情緒問題,不是學生的情緒問題啊。

為何老師的情緒會有問題,這個說來話長,反正老師無法有效的引導學生進入學思達的教學模式,怎麼辦?

OK,學思達的第三本書來了,《教室裡的對話練習》,副標:當學思達遇見薩提爾。

老師的情緒不穩,老師是不會承認的,老師肯定覺得他都對,有問題的都是學生,才怪,其實老師也有問題,但不是專業上的問題,是情緒上的問題。

簡單舉一個例子吧,同樣的課程,同樣的內容,真奇怪,為何A老師講就好棒棒,B老師講就瞬間結冰?這不是一樣的嗎?是的,內容一樣,但老師不一樣。

所以老師最好先懂一點薩提爾。

我沒學過薩提爾,但我懂薩提爾是在幹什麼。

態度很重要,理解也很重要,比理解更重要的是體諒。

我自己的態度一定要好,這一點最重要,態度不對,後面就都不用講了,再來要理解對方,理解對方想的是什麼,要的是什麼,最後比理解更重要的是體諒。當然這個過程會有一套方法,OK,書在這裡,《教室裡的對話練習》,透過對話,讓老師跟學生能夠產生交集。這其實很難,別人為什麼要對你卸下心防?為什麼會想要跟你交心?

為什麼?

所以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講故事。

李老師講他自己的故事,他是如何走過來的。

張老師也講他自己的故事,他是如何走過來的。

這本書我原以為是在教你學思達,教你薩提爾,其實這本書主要是在教你「對話」。

這本書是張輝誠與李崇建的對話,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,一個是學思達,另一個是薩提爾,完全沒關係啊,最後但卻能走到一起,發現彼此的優點互相合作,1+1>2。

怎麼開始的? 就是對話,如何對話?這本書有精采的小故事,而且是真人真事,讀者最喜歡這種小故事了,我就是想要聽你們自己的故事。

在聽故事的過程中,咦,你突然懂了,原來這就是學思達的威力,原來這就是薩提爾的好處。

從這本書,你可以看到你自己的故事。

真奇怪,張老師跟李老師在講他們的故事,我怎麼覺得好像在看自己的故事,我們也都遇過同樣的問題。

有話好好講,不要情緒性的發言。什麼叫情緒性?大聲、指責、恐嚇,其實這都還不是最糟的,最糟的是冷漠、不屑、瞧不起,看你沒有。

透過薩提爾你能覺察這些負面的情緒,轉化成正面的情緒,先調整自己的情緒,透過對話,可以影響別人的情緒。

雙方的情緒先搞好,後面你要學思達才會順。

說真的,不光是老師或學生懂這個有用,其實一般人就像我,懂學思達+薩達爾也真的會很有幫助,為何?出了社會我也是需要不斷自學,我也是需要與人相處不是嗎?

特別是薩提爾,當我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時,我做什麼都是順的,哪怕不順,我也覺得OK,沒問題,我可以想辦法解決。

這一點太重要了。


最後我來抄二段書,第一段:

體制內教育逐漸形成一個奇妙的結講:「成績至上→教學進度要求至上→班級秩序至上→教師選擇填鴨加密集考式→高壓管理學生→出現好成績」,如此不斷循環,而在這個結構下,師生間、學生間都很難連結。

怎麼辦? 我們繼續看另一段:

透過薩提爾的對話及內在覺察,幫助無數教師了解自已,與過去的自已和好,進而能以更包容、更平靜、更理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,帶來更好的教學品質。


書的最後有一章「學思達+薩提爾」你的特殊體悟之語是什麼呢?

學思達就是無師自通。
薩提爾就是理解自己,體諒對方。

我最近對於「體諒」這兩個字特別有感覺,凡事如果能多體諒對方,好像什麼問題都不是問題了。



後記:
這本書我非常喜歡,為何?講故事不要講道理。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◎ 站長介紹:歐飛先生 
◎ 發問技巧:常見問題
◎ 電腦組裝:找歐飛/組電腦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歐飛 的頭像
    歐飛

    歐飛先生

    歐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