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尋找那本神奇的書》郝明義
這本書有三個部份。
第一部:為什麼網路時代還要讀書?
這一句聽起來像是廢話,網路是網路,讀書是讀書,這沒有衝突。
年輕人會覺得,想要知道什麼網路上查就有了啊,為何還要讀書?
答:讀書不是為什麼,讀書是你高興。
第二部:從頭培養閱讀的胃口
這一章的內容,我都不認同,我舉例,作者說,要創造閱讀時間,要知道「零錢」與「整款」的不同,也就是碎片化閱讀,和長時間閱讀是不一樣的。
我的看法是,想讀就讀,有空就讀,哪裡都有可以讀,5分鐘、10分鐘也行,不要給自己限制一大堆,也不要給別人限制一大堆。
閱讀在我看來就三條:
1. 讀你感興趣的書
2. 有沒有讀完都沒關係,不想看就換
3. 最好是能找個理由持續讀下去
我現在還能持續大量閱讀,一方面我已經有養成閱讀的習慣,二方面是閱讀對我有用,我在寫部落格,我每天都需要輸出,而閱讀就是我的輸入。
第三部:尋找那本神奇的書
這一章作者建議:一是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,二是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。
作者接著說:我的經驗是,這樣閱讀從五十本書裡挑選出的三本書,至少有一本會讓自己覺得在這個題目上大開眼界。
找到這一本書,就是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的第一步。而只要有了這本書,它本身就會再引領我們找到第二本、第三本喜愛的書。
-----
常常有人問我,我是怎麼挑書的?
我其實就是隨便看,看多了,我總是能遇到我喜歡的作者,我感興趣的主題,然後接下來就可以再根據我感興趣的主題或作者挑書,一本接著一本看下去,書會越看越快,為何?因為你看多了之後,你心裡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,你會從這本書中找到你想要的解答。
我舉例,在看這一本《尋找那本神奇的書》前,我已經知道這是一本教國中及高中生閱讀的書。
然後書中講的那些我認同嗎? 很遺憾的,大部份我都不認同。
作者用他的觀點,他忘了用國中生的觀點。
對一個國高中生來說,作者講的那些,有道理是有道理,但做不到。
對一個國高中生來說,要他看書很難,這不是喜不喜歡看書的問題,而是目前的填鴨教育體制下,看課內書都沒時間了,課業那麼重,考試那麼多,還有一大堆課外活動,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可以看課外閒書。
而且就算有時間了,國高中生想要的是「放鬆」,例如已經讀了一整天課內書了,好不容易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,你是要拿來看小說,還是滑手機? 廢話,當然是滑手機。
休息是為了放鬆。
我是怎麼養成大量閱讀習慣的?
坦白說,這是一連串的偶然。
我之前生意不好,我平常就比較閒,然後台中市剛好有線上預約,指定圖書館取書的服務,利用這個服務我可以很輕鬆的借閱一大堆書。
再來,我家人晚上都在看電視,一人一台,我家又沒有電腦,當時也沒有智慧型手機,我回家只有二條路,一是跟著太太看連戲劇,二是看書。
連戲劇我看不下去,所以我就看書了。
長時間看下來,我就這樣慢慢找到我感興趣的作者、感興趣的書,也慢慢的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等我習慣一旦養成,閱讀對我來說很輕鬆,別人看書覺得很累,我不會,我只看我感覺趣的書,我不想看的書我就拿去還,根本沒壓力。
我不是天生喜歡看書,我只是剛好有機會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這本書的作者沒看到這一點,他覺得閱讀很好,他也教人如何閱讀,但他沒注意到一點,很多人不閱讀,是卡在他所在的環境,他沒有那種條件去養成閱讀的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