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貧窮的哈佛女孩》莉姿.茉芮
我很忙,我邊吃火鍋邊讀這本書,你就知道這本書有多好看了,超越火鍋。
在看這本書之前,我以為我會看到一個貧窮的女孩如何奮鬥考上哈佛,我猜錯了,並不是。
這本書是作者莉姿的真人真事,她的爸媽嗑藥成癮,還把社會補助的教養津貼拿去買毒,全家過著三餐不繼的困頓生活。學生時期的莉姿常因為一身的髒衣與頭蝨滿布的亂髮而飽受取笑,自卑造就的墮落,導致她無法適應校園生活,最後被送進少女中途之家安置,但她並不想在中途之家,她寧可流浪街頭。
流浪了幾年後(這中間的過程我跳過),在17歲的時候莉姿後來又回到的高中,她花了二年的時間修完四年的高中學分,她無家可歸,那她是怎麼讀書的?我抄一段:
我自己一個人爬上公寓樓梯,去梯頂平台睡覺,有時還比較容易睡到我需要的睡眠量,至少,我在那裡可以獲得一點隱私。
我可以的藉著樓梯間的燈光做功課,而躺在大理石地板上,我用毛衣當被子,而把其他衣服捲起來當枕頭。當我真的需要好好休息,這種樓梯平台最有效。
在看完這本書之後,你知道我最大的心得是什麼嗎?
先停一下,我來問一個問題:為什麼哈佛會錄取她?
她是學霸?有特殊才藝?有特殊獎項? (並沒有)
她連家都沒有,生活都有問題了,那為什麼哈佛會錄取她?這沒道理啊。
關鍵在於,她拿到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,這不是一般的獎學金,全美國只有6個人拿到。
為什麼她能拿到? 我為何會在吃火鍋的時候看小說,我就是剛好看到這一段,真的非常精采。
她想讀大學,但她根本沒錢讀大學,怎麼辦? 可以申請獎學金,但大部份的獎學金都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準備材料,而且獎學金也不多。
但是有一個獎學金超多,《紐約時報》大學獎學金,它提供學生「每年一萬兩千美元的獎助金,直到大學畢業。」申請的資格除了成績之外,它只希望申請人寫一篇文章,描述自己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,所曾經努力克服過的生活上的困難與阻礙。
這下好了,莉姿為了能回到高中讀書,她的故事精采到可以寫一部小說啊!
你猜對了,紐約時報看到她交上來的文章,在聽到本人的講述之後,她拿到了紐約時報獎學金,她也上了紐約時報。
沒有人有她這種經驗,無家可歸流浪街頭,睡在樓梯平台的地板上,藉著樓梯間的燈光做功課,二年讀完四年的高中課程,成績還都是A,還有比這個更勵志的故事嗎?
她的故事就是一個「英雄之旅」的旅程,她並不是最優秀的,但她沒有放棄自己,她努力追求,至少讀完高中也好。沒想到,她運氣來了,她登上了紐約時報。
再回到剛剛那個問題:為什麼哈佛會錄取她?
她是唯一,全美國沒有第二個像她這樣的人。
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心得:她獨一無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