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療: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慢療: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

我忘了是從哪邊讀來的這句話:「一本書會開啟另一本書。」在吳曉樂的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的最後作者特地提到這書,我的閱讀雷達立刻鈴聲大作。

在我的經驗裡,一位作者會特地把另一本書寫進他自己的書裡,這本書肯定值得一讀。

正常情況下,我不可能去讀《慢療》這樣的書,「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」,光是看到生命對話這幾個字,我就倒胃口,這不是我的菜。

我隨便地打開這本書,沒有推薦序,非常好,我非常討厭有推薦序的書。我發現極少極少的推薦序有加分效果,過度的推薦序往往讓人還沒有讀到正文就把書丟到一旁了。

一打開書就是作者自己的前言,標題「不像醫院的醫院」,前言就講大體解剖,哇塞,這什麼東西啊,但我看了一頁又一頁,我全身起雞皮疙瘩,我的鏡片碎滿地,這本書是我個人認為的年度好書總冠軍,它打敗了所有書。

選擇很多,時間很少。我要怎麼判斷一本書好不好,值不值的閱讀?我習慣的閱讀模式是同時閱讀5~10本書。然後讓這些書自己來PK,當我同時閱讀10本書的時候,一定會有一本書特別吸睛,特別讓我愛不釋手,沒錯,那就是你了,我只看當下最吸引我的那本書。

這就是我閱讀的技巧之一,為何我可以大量閱讀?我讓這些書自己來PK,只有當下最強的那本書可以得到本人的青睞。

這本《慢療》異軍突起,在我完全不看好的情況之下,打敗了所有的書,獲得本人至高無上的評價。這本書是個奇蹟,醜小鴨一夕之間變天鵝。

《慢療》是在講什麼?

我們需要的只是足夠的時間。

如果醫生診斷病人的時間不是兩分鐘,而是兩小時;
如果護士的願望不是休假,而是讓每位病人都擁有一床親手編織的毛毯;
如果醫院肯讓病人在院內靜心休養兩個月,還願意把花費在藥品的開銷,用來提供良好的飲食、按摩等照料……
這種種現代看起來「無效率」的醫療模式,在深池醫院發揮了魔法,創造奇蹟。

史薇特醫師這本動人的記錄,除了緬懷那樣美好的醫病關係,更提供一種人文視野的省思,闡釋了療癒應有的本質:「生命本應緩慢,療癒無法用效率衡量。

 
《慢療》這本書中最經典的一幕:
手工毛毯是無效率的象徵?
那個病房裡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件手工編織的毛毯,毛毯有白綠相間的,也有紅白相間、黃白相間的。我經常想到那些毛毯,想到它們的意思。


這一段也很值得注意:
皮巴迪醫師親自為病患買鞋。
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關心病人。
皮巴迪醫師真正的意思是: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––無效率。
那樣無效率的照護往往是有效率的,可以迅速確實地解決問題。


最後我要補充一段,這一段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,不要看表面看眼前,注意一下旁邊有什麼。

關注病患周遭的環境,然後問自己:是否有任何東西干擾著?我該如何移除那些干擾?

 

看《慢療》的時候,我想到我的阿嬤。

阿嬤個性難相處的關係,平常就沒有人願意跟她在一起,年輕的時候她身體好可以到處趴趴走排除寂寞,等慢慢的老了才發現好像沒人關心她,沒人要陪伴她。怎麼辦?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無解。

我本來在學佛的,因為我阿嬤的關係,我覺得我學佛多年沒用,我連陪自己的阿嬤聊天我都辦不到,我學佛學那麼多有個X用?

我媽媽最近也在學佛,我問她:妳講的那麼好那麼多,妳怎麼不去陪陪阿嬤?妳放的下嗎?(指多年累積的恨)

平常沒事的時候,每個人用嘴巴講都很會講,等到真正有事了,用嘴巴講也不靈了,人都跑光了,怎麼辦?

只是一個陪伴,有那麼難嗎? (很難)

我猜在台灣有很多老人們都得不到小孩們的一個陪伴。哪怕只是一天十分鐘的陪伴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:【隨筆】回家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