費迪南.馮.席拉赫

在看德國律師作家費迪南.馮.席拉赫《誰無罪》的時候,我看目錄明明有寫「推薦序-小野」,但一翻隔頁,立刻進入故事。

我「咦」了一聲,奇怪,序怎麼不見了。我在翻到書後,嘩~滿滿一大堆名人推薦序。我立刻再翻到最後看編輯是誰,我在心裡為這本書的編輯喝采。

前二集的在書前面有一大堆名人推薦序,沒想到第三集居然直接把推薦序放後面,一翻開書就讓讀者直接聽作者講故事。(這才是對的)

台灣出版的書有一個特色就是又臭又長的「推薦序」,也不知道是誰規定的,幾乎每一本書都有推薦序。一開始我都會照著書的順序,先看推薦序,再看作者的正文。

幾年看下來,我生氣了,看這些名人推薦序不只是浪費我的時間,更影響了我看書的情緒。

無論是小說或是散文,我本來可以一開始就進入書中,我可以一開始就讓原作者帶領著我讀這本書,如果作者有需要說明,他會自己寫一篇「自序」。

而這些莫名奇妙冒出來的「推薦序」往往都在幫倒忙,特別是那些所謂的高官、名人、教授、博士們寫的推薦序,我後來幾乎都直接跳過,眼不見為淨,不需要浪費時間。

我看書的時間很有限,我應該把時間直接放在原作者上,而不是被這些推薦序給困住了。

很多書的推薦序都寫的很長,有些還好幾位寫推薦序那會更長,我有時候光是看推薦序就要花快一個小時了,然後呢?事後想想,我看這些推薦序到底是要幹嘛?浪費時間嘛。沒錯,就是浪費時間。(極少數的推薦序除外)

結論:我常常被「推薦序」困住了。

後來我學乖了,除非有作者「自序」,否則我都直接跳過推薦序。


在日常生活中,如何區分好人壞人?表面上的講法是這樣的,沒犯法講道理懂人情世故的就是好人,有犯法不理道理不懂人情世故的就是壞人。你看看表面上講的多理所當然。

而事實上在每個人內心中,好人壞人的區分這樣的:對我有利就是好人,對我不利就是壞人。(就算親戚朋友也一樣)

人活的越久,看越多人情世故之後,你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,好人與壞人的區別沒那麼簡單,往往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。

越是會講仁義道德大道理的人,往往才是最有問題的人。


噬罪人 
台灣也有一位律師呂秋遠寫了一本《噬罪人》,這一本就是台灣版的《罪行》,挖掘人性中黑暗與光明間的模糊地帶!
這一本《噬罪人》也是很好看。

德國的法律跟台灣差別滿大的,調查跟審判的方式也差很多。看費迪南的《罪行》感覺非常新鮮,甚至會覺得很扯,每個案件都非常離奇。看呂秋遠《噬罪人》感覺很身歷其境,沒錯,這就是台灣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歐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